办案手记:寒塘破冰记
去年深秋,黄叶簌簌飘落铺满法院门前的人行道时,原告带着对某街道办强制拆除行为的不满与近300万元损失赔偿的诉求,开启了这场“民与官”的纷争。而这起案件的卷宗则沉甸甸地压在了我的案头,如秋日里逐渐转凉的天气,带着棘手的寒意。
寒塘畔,诉状掀起千层浪
随着深入查阅卷宗,我了解到纠纷起于租赁合同纠纷和生态环境保护。某街道办认为是基于租赁合同期限届满拆除的原告的相关房屋及设施,而原告坚称被告某街道办强拆行为系行政行为且违法,给自己造成巨额损失。第一次庭审正值隆冬,法庭里暖气开得十足,却驱不散双方对峙的寒意。庭后调解的过程中,原告说:“我在这搞了20多年,投入了很多心血,他们的强拆行为让我全家的指望都没了,日子根本过不下去。”被告方则反复强调拆除行为合法合规、势在必行。双方的观点针锋相对,像极了呼啸的北风,将局面推向冰点。
风雪处,府院联动破坚冰
面对僵局,我深知一判了之怕难以真正化解矛盾,想要拨开迷雾还得多做点工作。某日,我拨通了某街道办的电话:“这个鱼塘案子矛盾太深,咱们得坐下来好好聊聊。”此后的日子,我穿梭于原被告之间,在接待室听原告倾诉生活的艰难与被拆后的无助;走进某街道办的办公室,与负责人探讨法律的界限与群众利益的平衡。从寒冬到初春,从料峭的十月到繁花渐盛的四月,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迎来转机。
春日里,一纸协议化干戈
今年4月,窗外的杨絮纷飞,调解室内阳光恰到好处。当原告同意撤回对政府强制拆除行为违法的诉求,说“我同意和解”时,我看到他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了。被告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也主动说:“我们后续会尽快落实赔偿。”双方签字的那一刻,我拿着卷宗的手顿了顿——这半年多的奔波,那些在夜里反复琢磨的法律条文,那些在三季更替里来回奔波的脚印,终于在这个春日里都有了归宿。
这起案件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法官,在行政诉讼中,不能止步于法律条文的适用,既要守得住法律底线,也要看得见群众的难处,而群众的诉求,既要讲得清情理,也要容得下法律的规范。就像寒塘里的冰,硬砸开只会溅起更多水花,唯有耐心地用带着温度的智慧去融,才能让春水重新流动起来。而这份温度,就藏在每一次倾听里,每一次奔走中,藏在我们对“公正”二字更深的理解里。